剂量(根据患者体质加减):
麻黄 24g (先煎去沫)桂枝 24g白芍 24g细辛 24g干姜 24g五味子 32g半夏 32g炙甘草 24g煎服法:麻黄先煎去沫,后入余药同煎。
二、病机分析核心病机:外寒内饮(太阳伤寒 + 太阴水饮)
外寒:寒邪郁闭表位,阳气郁滞,症见恶寒、无汗、体痛。内饮:水饮停聚肺胃,气机不降,症见咳喘、痰多、呕逆。病机特点:
表里同病,以表寒为主,水饮为次。水饮上逆于肺则咳喘,下迫胃肠则呕利。三、方解解表散寒:
麻黄:开表发汗,宣肺平喘。桂枝:助麻黄解表,温通阳气。白芍:敛阴和营,防发汗伤津,兼利水治血痹。温化水饮:
干姜:温中化饮,散肺胃寒水。细辛:辛散温通,化伏匿之寒饮。半夏:降逆化痰,和胃止呕。收敛固摄:
五味子:酸收敛肺,防辛散太过,止咳定喘。炙甘草:调和诸药,补中护胃。四、应用要点1. 主症(典型症状):
咳:阵发性咳嗽,遇寒加重。痰:白稀痰或泡沫痰,量多易咯。喘:气逆喘息,夜间加重。涕:清涕如水,连绵不止。表证:恶寒无汗,头身疼痛,脉浮紧。2. 舌脉特征:
舌象:舌淡胖嫩,齿痕明显,苔白滑或水滑。脉象:浮紧(表寒)、沉紧(里饮),或弦滑。3. 适用疾病:
呼吸系统:过敏性鼻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肺气肿。皮肤病:荨麻疹、湿疹(遇冷加重者)。水肿:表寒里饮型水肿(如肾炎初期)。4. 禁忌与注意事项:
禁用:舌红少津、干咳无痰、阴虚火旺者。慎用:汗多、心悸、脉弱者(可去麻黄,加杏仁、茯苓)。加减:兼阳明热(口渴、痰黄):加石膏(小青龙加石膏汤)。津液不足:重用白芍,加麦冬、天花粉。五、鉴别诊断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区别:小青龙汤治表寒里饮,有麻黄解表;苓甘五味姜辛汤纯治里饮,无表证。与麻杏石甘汤区别:麻杏石甘汤治表寒里热(痰黄稠),小青龙汤治表寒里寒(痰白稀)。总结:小青龙汤为表寒里饮之专方,紧扣“外寒内饮”病机,临床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,但需严格辨证,避免误用于阴虚燥热之体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哪个平台可以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